项目简介
本项目对水杨醛亚胺催化剂开展了一系列构-效关系的研究,并据此设计开发了多种新型水杨醛亚胺催化剂。新型催化剂可以对烯烃聚合的活性、分子量、支化度、立体选择性以及共聚性能等方面进行有效调控。利用新型水杨醛亚胺催化剂可以实现多种微观结构聚烯烃的高效合成,改善了聚烯烃材料的性能,有望拓宽聚烯烃材料的应用范围。
应用范围
聚烯烃主要通过配位聚合的方法合成,其微观结构可以显著影响聚烯烃材料的性质。本项目设计合成的水杨醛亚胺催化剂可以催化多种不同微观结构烯烃均聚物及共聚物的合成。本项目合成催化剂制备简便,催化得到的聚烯烃材料涵盖乙烯寡聚物、功能性聚烯烃、立构规整性聚烯烃等,结构丰富多样,性能范围广,并且能够精确控制所得聚合物的结构,使聚合物具有更高性能,赋予聚合物更高的价值。
项目阶段
本项目目前仍处于实验室小试阶段。在实验室聚合的条件下,可实现不同分子量聚乙烯、乙烯-α-烯烃共聚物、乙烯-极性单体共聚物、全同聚丙烯的高效合成。本项目合成的催化剂的活性较高,最高可以超过106 g/(mol·h),催化乙烯与α-烯烃共聚时共聚单体的插入率最高接近30%,所得共聚物的状态从无定形状态到LLDPE均有分布;催化全同聚丙烯的等规度最高超过90%。实现了不同性能聚烯烃材料的实验室合成。
知识产权
1、专利号:CN201010204671.1
双金属催化剂前体及其在烯烃聚合或共聚合中的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催化烯烃聚合或共聚合的双金属催化剂前体,属于烯烃配位聚合领域。该催化剂前体基于水杨醛亚胺配体和第Ⅳ族过渡金属。与单金属催化剂相比,由于双金属的协同作用,此前体与烷基铝氧烷组成的催化剂在催化烯烃均聚或者共聚时,活性更高,特别是在催化1,5-己二烯与乙烯共聚时,在1atm乙烯压力下活性可以达到5.2×104g mol-1 h-1,并且在聚合物中引入共聚单体的比例也更高。
2、专利号:CN201110211359.X
具有氢键结合位点的镍金属催化剂前体及其合成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水杨醛亚胺配体的具有氢键结合位点的镍过渡金属催化剂前体及其合成方法和应用,属于烯烃配位聚合领域。使用该催化剂体系催化乙烯或降冰片烯的聚合反应,可制备出C4、C6的低聚乙烯或降冰片烯高聚物。本发明的聚合反应可在惰性溶剂芳烃中进行。与现有技术比,在进行乙烯低聚时,选择性的生成C4和C6的低聚物,C4的比例可达到95%以上,活性在高压下为106g·mol-1·h-1。而在降冰片烯的聚合中可得到高聚物,活性达到107g·mol-1·h-1。
3、专利号:CN201110162304.4
双金属杂配体催化剂前体及其合成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催化烯烃聚合或共聚合的双金属杂配体催化剂前体,属于烯烃配位聚合领域。该催化剂前体由水杨醛亚胺配体和第IV族过渡金属构成。此前体与烷基铝氧烷组成的催化剂在催化烯烃均聚或者共聚时,活性处于106g·mol-1(Ti)·h-1数量级,分子量在20万左右,分散度在2.0左右。与单金属催化剂相比,该催化剂具有相近的聚合活性,并且由于双金属的协同作用,在催化双官能团烯烃与乙烯共聚时,在聚合物中引入共聚单体的比例更高。
4、专利号:CN201310145772.X
水杨醛亚胺金属杂配体催化剂前体及其制备和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水杨醛亚胺配体的金属杂配体催化剂前体,以及该催化剂前体的合成方法和在烯烃聚合中的应用。该催化剂前体由两种不同的水杨醛亚胺配体和第IV族过渡金属构成,可由原料水杨醛亚胺配体、四氯化钛和氢化钾在常温下快速合成,操作简单省时,产率比传统方法提高一倍。该前体与烷基铝氧烷组成的催化剂在催化烯烃均聚或共聚时,活性处于106g·mol-1(Ti)·h-1数量级,所得的共聚物分子量在15万左右,分散度在1.2~3.5之间。与单一配体金属催化剂相比,杂配体催化剂在乙烯均聚和乙烯与取代烯烃共聚时,表现出母体双方优势,甚至超过母体催化剂。
5、专利号:CN201710337580.7
环状多核水杨醛亚胺镍金属催化剂前体及其制备和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类基于环状水杨醛亚胺配体的多核镍金属催化剂前体(如式I所示),及其制备方法和在烯烃聚合中的应用。该催化剂前体与三(五氟苯)硼烷或双(1,5‑环辛二烯)镍组成的催化剂体系在乙烯聚合时表现出高的热稳定性,得到高分子量、低支化度的聚乙烯,并且在温和的温度范围内实现了丙烯的区域和立体专一性聚合,得到高熔点的结晶性全同聚丙烯。
6、专利号:CN201911225820.X
环状水杨醛亚胺金属催化剂前体及其制备和应用
本发明公布了一种环状水杨醛亚胺金属催化剂前体及其制备和应用。本发明首次合成了基于环状水杨醛亚胺配体的前过渡金属催化剂前体,其结构更加刚性和稳定,能够有效抑制聚合中的构象异构化过程,为人为调控聚合区域和立体选择性提供了可行性的策略。而且,该催化剂前体在金属中心附近营造了特殊的位阻环境,在烯烃共聚中得到的共聚物具有更高的单体共聚比例或更高共聚物分子量,还能够调控单体插入的立体化学,带来新维度上的调控效应。
合作方式
合作开发、技术转让、技术许可。
联系方式
邮箱:kjkfb@pku.edu.cn